欢迎光临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
  • 今日巨野手机版 点击扫一扫:
  • 巨野县人民政府主管
  • 今日巨野编辑部主办
  • 编辑 :刘谓磊 田素汉 张建军 姜方
  • 审核: 孔祥铭 / 技术:奚玉兰
  • 反馈
  • 欢迎您来到
  • 今日巨野信息反馈
  • 在线反馈
世间万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世间万相

情系祖国促统一 ——回忆百岁传奇老人陈立夫先生

来源:  作者:魏玉传  时间:2023-04-18

  编者按:

      对于魏玉传同志,有近三十年的交往,不可谓不熟,但是骨子里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入,他的形象在我心里也是逐步丰满,逐步鲜活。实事求是地说,开始认识他时,感觉他不像个文人,倒有点“晨起理荒碱,戴月荷锄归”的农民大叔形象,及至后来越来越多的看了他的作品,听了他的故事,与他本人浅斟酌饮,亦或偶尔狂欢,才知道,他是一个不俗的人,有才情的人,有思想的人,是一个语言与思想并行的人,谦逊,质朴,刻苦,真诚,真的是一个不好挑剔,不可多得的文化大家。他写的很多东西都是先发给我看看,或者提纲挈领地陈述一下,意思很明确,就是让我这个水平很低的先欣赏一下,如果我通过了,他就可以接着再拔高。我也习惯了他的打法,所以,只要发给我,就不假思索的乱加指责一通,他从来不生气 。这次他发给我这篇文章,我却无法指责了,也无法挑剔了,这是啥样的责任感才千辛万苦地组织了这样一篇文章?情感之充沛,文笔之老练,遣词之谨慎,用情之专注,真的无可挑剔了。
       对于宝岛台湾,每一个中国人谁不是魂牵梦绕呢?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福建同胞就陆续去了台湾,到荷兰,到西班牙,到郑成功,到蒋介石,到现在岛内岛外统一声一浪高过一浪,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是不可逆转之势。多少年来,两岸无数有志之士一直为此奔走呼号,砥砺前行。陈立夫先生就是这无数仁人志士当中的一位,玉传同志用他的心,用他的笔,记下了这位老先生在统一台湾问题上的良苦用心和义士壮举。伏案读来,令人感佩。愿先生宏愿早日变成现实,两岸一家亲,再无陌路人!
                                                    ——菏泽市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吴福华

       春暖花开之际,马英九先生的祭祖寻根之派、缅怀先烈之派、交流合作之派,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和不同凡响,坚持“九二共识”、实现和平统一,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热议的话题。

  由此,笔者马上想起情系祖国促统一的百岁传奇老人、著名爱国人士陈立夫先生,想起邓小平、邓颖超同志对他的赞许和盛情之邀,想起人民日报为赞赏和支持其正义之举而专门发表的社论,想起他晚年与笔者的友好忘年之交,他那为海峡两岸统一大业鼓与呼的感人故事和奋斗精神,时时浮现在眼前。

  (一)

  陈立夫(1900-2001年),浙江省湖州市人。从1928年起,陈立夫即历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民国政府教育部部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立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等党政要职。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1949年,蒋介石兵败退到台湾,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1950年8月,失宠于蒋介石的陈立夫,却怀着凄怆的心情,以参加“世界道德会议”的名义,率全家离开台湾远赴美国。

  到了美国的陈立夫,在新泽西州湖林办了一个小型养鸡场。他和老伴一起亲自动手,早起晚睡,忙于鸡场的饲养管理,出售炒饭、咸蛋和粽子,以维持生计。1960年,一场大火将鸡场烧光,血本无归。蒋介石闻讯后,派人将陈立夫接回了台湾,给他挂了一个“总统府资政”的头衔。

  晚年的陈立夫,在经历了宦海的沉浮和飘泊的生活之后,他对民族、对历史、对未来有了新的思考。

  1975年,陈立夫通过秘密管道邀请毛主席访台。当时,毛主席身体非常虚弱,再加上“四人帮”的严重干扰,对这一信息没有给予任何反馈。

  和谈心切的陈立夫,在没有得到任何回音的情况下,不久便在香港报纸上用“古尹明”的笔名,公开发表了《假如我是毛泽东》的奇文。他在文中欢迎毛主席或者周总理到台湾访问,与国民党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他呼吁国共两党,效仿北伐和抗日期间国共两度合作的先例,开创国共合作反对“台独”新局面,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1980年9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北京会见美籍华人、知名学者陈树柏时,谈到两岸统一,动情地说:“两岸统一,越早越好!陈立夫有民族感,虽然我同他不认识,你见了他,说我问候他!”由此看出,邓小平对陈立夫的关注和重视。陈立夫得知邓小平对他的关注和问候,深受感动,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更加坚定了实现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反“台独”、促统一的信心。

  (二)

  1988年7月,88岁的陈立夫当选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他在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会议上,联合蒋纬国等34位国民党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向国民党中常委提出了一项“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的提案。

  他认为,“谋求统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互信乃生,互信生,自会团结统一”,而“中华文化为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发挥和利用大陆与台湾各自的经济优势,共同成立‘国家实业计划推行委员会’,合作发展大陆经济。”并石破天惊地提出:“在台湾1988年初累计的767亿美元的外汇存底中,拿出50至100亿美元,向大陆提供长期低息贷款。”

  陈立夫还撰写了一个3000多字的援助大陆经济发展的方案,并在国民党“十三大”前亲自一一找人联署,在开会期间又广为散发。

  陈立夫提案,在台湾上下及社会引起极大震动,在大陆引起强烈反响。

  1988年9月5日,邓颖超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爱国人士胡秋原先生和夫人时,便曾深情地说:“旧政协现存4人,我已84岁,老了。陆定一同志在‘文革’中遭受迫受,精神面貌好,但身体欠佳。张群先生一百岁了。陈立夫先生听说身体也不太好,我欢迎他回来看看。”

  1988年9月7日,《人民日报》专门为此发表社论:“两岸互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评国民党中评委陈立夫等人的提案”,对陈立夫等人的提案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并称道:“甚为国人关注,令人感佩!”

  台湾一家持不同意见的杂志发表评论说:“88岁的陈立夫,一下子跃为‘和平统一’的急先锋,激进的程度直让国民党开明自居的当权晚辈们瞠目结舌。”

  后来,在国民党召开的三中全会上,陈立夫又旧案重提。但联署者已从34人减为12人。

  可是陈立夫并不气馁,他对新闻界说,如果能促成国共合作,他愿以93岁的高龄回大陆架起谈判的桥梁,愿成为与共产党和谈的和平使者。

  陈立夫曾对北京记者说:“国共两党如果要进行第三次和谈,双方一定要敞开胸怀,在为整个中国前途思考的前提下,平心静气地谈判。”

  他认为,两次“国共和谈”都达到了目的,第一次是打败了军阀,统一了中国;第二次是打败了日本,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他说,如果有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话,彼此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目标,即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加快中华民族复兴,而这个目标比前两次的目标更重要。

  陈立夫还向北京记者说:“我提的是用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因为只有孔孟之道的中国文化,才是人类所共同企求的文化,亦即21世纪之文化。”

  大陆记者与他告别时,陈立夫又说:“两岸的情况就像一对夫妻吵架吵了40年,谁也不肯低头,这时就需要有第三者出面协调才行。我的用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提案,正是要扮演这一角色。所有的中国人没有不愿意统一的,苏联强国已经解体,美国经济也日渐走下坡,这正是中国站起来的契机。”

  (三)

  1994年8月,邓小平同志90岁生日时,意外收到陈立夫先生从台湾托人送来的一份特殊礼物,即陈立夫在台湾新出版的回忆录《成败之鉴》一书,并在扉

  页上题写贺辞道:“小平先生九秩大庆,陈立夫敬贺,一九九四年八月”。(附图)

  看到陈立夫从台湾托人送来的特殊礼物,邓小平深感欣慰。尽快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反对“台独”的共同愿望,将90岁、95岁两位老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为此,邓小平再次托人向陈立夫表示问候和感谢,并邀请他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共商两岸和平统一大计。

  看到邓小平和邓颖超同志的盛情之邀,陈立夫非常高兴和激动,他热切盼望并千方百计争取早日前往大陆,当好力促两岸和平统一的使者。然而,当时,台湾当局对大陆实行的“三不主义”(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却限制了陈立夫前去大陆和谈的脚步。陈立夫的提案和倡议,竟被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置之不理而搁置下来,一直未能实现,而他的“总统府资政”也因此被免了。

  尽管如此,但陈立夫对“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主张,始终坚信不移,坚定不移,义无反顾,一直在为两岸和平统一、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反对“台独”、加快民族复兴而奋斗不息。“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陈立夫先生直到临终前夕,还念念不忘两岸和平统一,时时提念着他离开长达52年的祖国大陆和故乡。

  2001年2月8日,陈立夫先生因病在台北去逝,享年101岁。中共中央获悉后,当天即向台湾发去唁电,对陈立夫先生不幸去逝表示沉痛悼念。为此,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联播、中新社等及时发布了这一消息。

  (四)

  1994年秋天,笔者曾请教赴台探亲的北京著名书法家娄德平,若有机会拜访陈立夫先生,能否请陈立夫为笔者主编的《中国当代书画家传》一书题写书名?!想到陈立夫已近百岁,当初期望值并不大,不料事情进展得极为顺利。陈立夫闻之此情后认为:“编写这样一部当代书画家传记,对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他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中国当代书画家传”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娄德平先生返京后带给了笔者。(见图)

  不久,经相关人士介绍,笔者直接与陈立夫通了信。为了支持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陈立夫欣然为笔者题词:“谱写当代墨海春秋,架设两岸艺术彩桥”(见图)。

  这幅颇有“先觉先行先倡”之意的题词,浓缩和蕴含着陈立夫“用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创新理念,寄托了他对“以中国文化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殷切期望。其浓烈的爱国情怀,在两岸文坛艺苑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依然历久弥新,闪烁着远见超前的智慧之光,时时激励着两岸文艺工作者和华夏儿女。

  当时,反映两岸人民共同心声和愿望的“破冰之作”、惊世名画《盼桥图》,(见图),正是笔者和台湾一代书画大师吕佛庭先生,根据陈立夫的这幅题词之意,携手构思策划和精心创作的。

  在该书编写过程中,笔者意外得知,陈立夫的夫人孙禄卿女士,192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她才智过人,成绩优秀,曾受到刘海粟校长的特别奖励!孙禄卿女士酷爱丹青,艺术造诣很深,其作品曾参展美国纽约国际美术作品展览会,荣获水彩画一等奖,受到中外好评。她与陈立夫相敬如宾,但在中外各种场合,从不以“权贵夫人”自居,而始终保持着一位中国女画家的高尚气节和一位炎黄女子的传统美德。她于1992年9月在台北逝世,享年93岁。

  笔者遂致函陈立夫先生,请他在百忙中能否提供一篇孙禄卿传记,以便收入笔者主编的这部书中。陈立夫对此十分重视,他不顾98岁的高龄,亲自整理了一篇近3000字的孙禄卿传记,连同精选的两幅孙禄卿女士生前绘画作品照片,一并挂号寄来,从而使爱妻魂归祖国。陈立夫的亲情、乡情和爱国之情,于此间率真流露,淋漓尽致。

  为了勉励笔者勤奋学习,写好文章,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陈立夫欣然再次为笔者题词:“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见图)后被《人民政协报》、中新社、《台声》杂志、《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书画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报刊报道或发表。

  “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这幅出自台湾百岁传奇老人、著名爱国人士之手的题词,与大陆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言“文章千古在,仕途一时荣”,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却更具新意和美感。如今,陈立夫的这幅题词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已成为海峡两岸不少文人墨客和专家学者的座右铭。

  (五)

  自从1995年笔者与95岁高龄的陈立夫通信起,直至他欢度百岁大寿之后,笔者与这位宝岛寿星、传奇老人,围绕两岸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多次书来信往,彼此建立了深厚忘年交情。他曾先后亲自给笔者来信复函近30封之多,并寄来几本他出版的《儒家思想之时代精神》等书籍。

  陈立夫作为百岁传奇老人、著名爱国人士、国民党“三朝元老”和书法名家,因其名声显赫,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其书法作品不仅笔力浑厚,自然洒脱,流畅古朴,独具风格,而且饱含哲理,赏心悦目,传递正能量,倍受世人喜爱,尤为珍贵。为此,当时海内外向陈立夫求字者不计其数,但他情系祖国统一,对致力于两岸文化交流、力促和平统一的大陆人士,却格外厚待。

  陈立夫曾先后16次为笔者及笔者的好友题词题字,以示勉励。(见图)其爱国情怀,令人感佩!

  为了向大陆同胞传授健康长寿之道,陈立夫的佳作《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在台湾《联合报》整版发表后,他两次从台湾寄给笔者。拜读之后,深感喜闻乐见,有创意有新意,颇具学习借鉴价值。其中,陈立夫养生48字决:“养身在勤,养心在静;饮食有节,起居有时;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头部宜冷,足亦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已在海峡两岸广为流传,备受好评。不少人参考借鉴陈立夫的长寿经做起,坚持不懈,获益匪浅。

  记得1997年3月,在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召开之前,经当地相关负责人同意,笔者曾冒昧地致信陈立夫先生,特邀他届时能否光临菏泽观赏牡丹,若能成行,请告知,以便做好相关接待工作。当地一家央企负责人听说后,曾主动提出,陈立夫若有来菏赏花之意,愿为此赞助50万元,以支援这项接待工作。足见大陆同胞对陈立夫先生的敬重之情。

  不久,陈立夫先生给笔者回信说,久闻菏泽牡丹盛名,对邀请他前去菏泽赏花,表示感谢!因年事已高,不宜远行。彼此都为之感到遗憾。

  陈立夫始终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以文化统一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思想基础和必由之路。正是在陈立夫为祖国统一大业鼓与呼的影响和其鼓励、支持下,国共两党有志之士经过共同努力,“九二共识”才应运而生,已成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定海神针”。连战赴大陆“破冰之旅”达成的“两岸和平愿景”,更是陈立夫先生早已谋划和促成的重大成果。

  当年,陈立夫不顾百岁高龄,身居台湾,心怀祖国,情系两岸和平统一,始终不渝、力所能及地关注、关心和支持大陆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谱写了“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历史新篇章,在海峡两岸传为美谈佳活。

  (六)

  如今,陈立夫先生谢世已经22年了。

  回忆这位百岁传奇老人与笔者的友好忘年之交,深深感到,陈立夫先生对“谱写当代墨海春秋,架设两岸艺术彩桥”和两岸文化交流的关心与支持,他那情系祖国统一的提案倡议和不懈追求,不仅在台湾开启力促两岸和平统一之先河,而且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此,两岸同胞有目共睹,国人无不为之感动。其正义之举、感人故事和奋斗精神,至今依然历久弥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必将一如继往地激励两岸炎黄子孙、特别是台湾同胞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奋斗不息!

  笔者坚信,祖国统一犹如黄河奔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势不可挡!陈立夫先生倡导并致力于两岸和平统一、反对“台独”、加快民族复兴的遗愿,不久将会实现。作为台湾倡导力促两岸和平统一的先驱、奠基人和为之做出的重大贡献,陈立夫先生必将名垂中华民族统一青史,两岸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本文参考资料:2023年4月9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早日实现两岸交流往来正常化”;1988年9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两岸互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评国民党中评委陈立夫等人提案”;《今日台湾探秘——首批大陆记者访台实录》,1993年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东方儿女传奇》文章“情系丹青促统一——访人才学者、作家魏玉传先生”,中国《台声》杂志记者采编,1999年1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陈立夫大传》第十六章“为海峡两岸统一鼓与呼”,2004年1月,团结出版社在京出版发行;《为了神圣的使命》一书“文章千古在,仕途一时荣——魏玉传业余创作编书初探”,2020年7月,经济日报出版社在京出版发行;《人民政协报》、中新社通稿、《中国新闻》周刊、《台声》杂志、《中国书画报》、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美国中文《侨报》等报刊报道笔者的新闻或文章。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巨野县人民政府主管 / 今日巨野编辑部主办
编辑:刘谓磊 田素汉 张建军 姜方 / 审核:孔祥铭 / 技术:奚玉兰
地址:巨野县麒麟大道商务中心14楼1401室
手机:15865010195(微信同号) / 电话: 0530一8209325
网址:www.yywzgf.com
邮箱:jInrijuyebjb@126.com
版权所有©巨野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研究会  鲁ICP备2021041150号   技术支持:巨野信息网